close



  寒假時,一連看了兩部新海誠的作品:《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秒速五公分》,看完之後內心的共鳴難以言喻。
  遲到現在才發文的原因,一部分是我需要時間去思考,另一部分是英文課個人報告的需求。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描述兩名高中男生製作了一架飛機,並和女孩約定要一同飛去北方的神祕巨塔。然而計畫因為女孩突然轉學而中斷。三年後他們得知女孩因為不明原因而陷入沉睡,決定再次完成當年的夢想。




  《秒速五公分》由三則短篇構成。第一部〈櫻花抄〉描述一對小學的青梅竹馬因女孩的轉學而分離,第二部〈太空人〉是在高中時期,以另一個女孩的觀點來描述上了高中後的男生,第三部〈秒速5公分〉描述男孩已成年後的徬徨。




  對我而言,在撥去科幻外殼後,《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和《秒速五公分》其實描寫了相同的東西。
  這兩部電影,對所有我們離開青春後,會改變、會消逝的東西,放入無數的懷想。轉學和畢業;成年後、令人難以承受的東京;夕日下的教室與校園;友情的破碎。每一個畫面都是一種紀念與嘆息。

  《秒速五公分》相較於《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的結局,顯得較為沉重,特別是第三部。
  裡頭有段自白是這麼說的:

這幾年中             
總是想把眼前的任務完成      
向著遠處的夢想努力        
而具體又指什麼          
不知道這些帶着壓迫性的念頭從何而來
而我只是持續的工作着       
等到回過神            
惘然若失的心,只剩難以言表的痛苦 
然而某個早晨           
意識到生活是多麼的真刀真槍的實際 
看著完完全全失去自我的自己    
意識到已經是極限的時候      
辭職了              




  然而,《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表象上那般美滿的結局,其實在最後佐由理(女主角)的眼淚中,也蘊含著無法逆轉的嘆息:埋藏在心中的話,即便彌補了當年的諾言,也已忘了該如何說出口。


  青春是如此。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在藝術、電影、文學中翻找,尋到的都不是青春,只是對青春逝去的嘆息。
  不會再找到的。
  能保存時間的只有回憶,能保存的空間只有舊地,兩者無法交融成我們熟知的青春。

  這是我看完之後所感受到,無盡的「悵然」。對,就是這個字,身為一個中國人,我不知道該如何用英文來說「惆悵」,或者「悠悠」,但這是我最貼切的感受。



  新海誠另外還有不少作品,我不確定我還會不去看,我覺得夠了。假使說每個導演在我的視野中都有一個小窗口,這兩部就足以填滿那一窗景緻。但如果一部都沒看過,那空白是很可惜的。



  另外,我覺得在電影中用一首完整的歌曲是非常非常大膽的,特別是《秒速五公分》是僅只一小時的短篇。但山崎將義的這首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讓人驚嘆幾乎是完美的融入這部電影,就像是為了電影而寫的(但其實不是),或者電影是為這首歌而拍的(想必也不是如此)。




(這也就是電影結尾了,不希望看到的人可以點下面那個)









  會改變的事,無論做些什麼,還是一定會改變。
  前幾天也發現,如果說是一定不會改變的,那麼不論多久沒有碰面,就一樣不會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阿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