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看過原攝影者的作品,我為什麼要買你的相片?好歹你要用你的光圈快門,你的對焦,你的濾鏡,去重新詮釋你所看到的影像故事吧?




  常有人問起我對於翻唱的想法是什麼,但我總沒有固定的答案。

  追究翻唱的目的,大概都是出於對於原作的感念。
  演唱會時聽見喜歡的歌曲被翻唱,必定先是興奮的。我還記得去年ECHO的英搖之夜,我們一起回味了90年代最美好的事物,ECHO的詮釋稱不上完美,但當晚所有共處the Wall之下的藍儂的孩子們,都不會帶著任何憤怒,去回顧這場追思。
  可是為什麼聽到劉若英翻唱Angela Aki的〈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時,我心中就升起了不悅之情呢?

Angela Aki版


劉若英版




  我一直覺得奶茶是台灣流行樂壇中很會唱歌的女聲,同為翻唱曲的〈後來〉、〈很愛很愛你〉在演唱表現也都很優秀,但是,這樣就構成了在專輯中收錄翻唱曲的理由了嗎?
  翻唱,常常表現了歌手對於原曲、原作者的熱愛,或者是歌手的創造力。

  幾個星期前聽到很令我耳目一新的全翻唱專輯,那是楊乃文的〈我自選〉,整張選曲都是會讓人聽到痛苦流涕的搖滾經典。要挑戰這些如神般地位的歌手或樂團,我不敢說楊乃文做得很好,但至少,相較於她自己做的歌曲我半張都沒聽,這張我倒很享受地聽完了。

楊乃文翻唱Radiohead - Fake Plastic Tree



  再回溯更早些年前,林凡出的〈非愛不可.心林凡〉以清新乾淨的嗓音和分明的器樂重新詮釋十首經典老歌,讓當時我愛不釋手。

第一次聽見Frente!的〈Bizarre Love Triangle〉,主唱Angie Hart將在下周來台演出。




  聽完這兩個例子,知道為什麼我會不悅了嗎?
  是的,她們的翻唱都沒有配上中文歌詞,而是改變了詮釋方式。這當然不是絕對的準則,而是一種態度的展現;中文歌詞當然也是一種創作的展現(施人誠表現是否比得上Angela Aki又是另外一回事),但如果奶茶版本的編曲絲毫沒有改變,為什麼我欣賞這個創作需要透過劉若英呢?
  歌詞的置換隱含了消弭聽眾語言隔閡的目的,而翻唱外國歌曲本身又是在擴展視聽領域。如果今天我是外語能力足夠、熟悉外國音樂領域的聽眾,我有什麼理由要聆聽奶茶的版本呢?

  拿拍照而言,今天你看到某個人構圖非常棒,就到了一模一樣的場景,用一模一樣的構圖和設定,拍了張相片,這樣除了相機換了,還能有什麼不同?如果我看過原攝影者的作品,我為什麼要買你的相片?好歹你要用你的光圈快門,你的對焦,你的濾鏡,去重新詮釋你所看到的影像故事吧?


  如此說來,我最核心的不滿來自於偷懶。我很難相信奶茶這樣一個我頗為欣賞的歌手,會用這麼偷懶的方式發行這首歌曲。明明Angela Aki的版本就有她的侷限性,譬如她的歌聲和強烈鋼琴伴奏,在現場表現都遠比錄音室來得出色。
  比起楊乃文的聲音,我真的更喜歡劉若英,而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陳珊妮+陳建騏+秀秀這樣的製作團隊陣容,對於這麼一次令人遺憾的翻唱之作,我只會選擇在這首開始之前跳過去吧。
  而且再怎麼說,還有連MV都要偷懶的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阿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