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看了《看見生命的男孩》,2003年世界奇幻文學獎的獲獎小說,不得不說,奇幻文學真的是在改變了。


  「幻想」本來就廣泛存在於各種小說,因為虛構的故事佔小說群中不小的一部分,所以不得不否認,要能夠被分類為「奇幻文學」(Fantasy)就必須擁有不僅止於「幻想」這元素而已。


  傳統奇幻文學的標幟,毫無疑問是由繼承神話、史詩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系列所豎立的。爾後的作品,未必有前者龐宏的架構,但都脫離不了奇異的生物、魔法,這種典型的傳統奇幻文學(High Fantasy)又常被用「劍與魔法」來代稱。

  根據托爾金的觀點,奇幻文學正妙在,不直寫這世界卻仍是這世界;不直寫人類卻又是人類。於是架空世界(Secondary World)便不再只是一個老先生幻想中的國度,而和現實人生有了關照與連結。



  《納尼亞傳奇》創造了一扇門,將兩個世界連結起來。儘管它仍有豐厚的背景設定,但這一系的影響,將「幻想」與「現實」間的門越開越大,譬如《哈利波特》的世界就已名正言順地立足英國。

  當代奇幻(Contemporary Fantasy),原先指的是「奇幻世界平行(或融入)於當代社會」的一種設定模式,所以稱之為Contemporary。然而不知不覺地,它也就儼然成為當代最主流的奇幻文學寫作方法,倒與Contemporary Fantasy名實相符了。



  其實寫作本身,重點在於創造一個好的作品,不需要先去定位。如何創作、呈現派別的特色,本來就是作者自由,種類上的混亂也未必減損作品的可看性。

  然而,對於WFA(世界奇幻文學獎,The World Fantasy Awards)這樣的指標性評選,就不得不思考Fantasy的意義。
  近年來的得獎作品,往往對現實社會中的某些部分做扭曲轉換,譬如《宣言行動》(Declare)和我最近讀的這本,《看見生命的男孩》(The Facts oF Life)。後者的奇幻部分甚至只是靈媒這類民俗文化。


  有了幻想元素的純文學作品,可以相當成功。譬如《失竊的孩子》(The Stolen Child)就是絕佳的作品。


  只是這類型的作品,是否仍是奇幻文學?
  我情願稱它為後奇幻(Post-Fantas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阿純 的頭像
    郭阿純

    文字裡,我的世界

    郭阿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