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有同學要我貼上來,不過因為有點害怕被抄襲(多慮了),所以遲遲沒有貼。現在作業抽查完啦!所以給有興趣的人看看。
我並沒有做相當深入的研究,看的書也不是那麼廣,因此,內容或許會有些錯誤,還望多多指教。
另外,我自認內容還算對事不對人,我也無意挑起任何戰端。這裡歡迎各種討論,甚至是以辯論的方式提高思考水平,但切勿做人身攻擊,警告後仍違反的就別怪我了…。
由《你要不要被複製?》探討科學與道德倫理、宗教的關係
閱讀書籍:
《你要不要被複製?》/以撒˙艾西莫夫 著/蔡承志 譯/貓頭鷹出版
(1)選擇此書的動機:
對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最早的印象來自他的科幻小說──《基地系列》、《我,機器人》(電影機械公敵原著小說)……等等。最初在書架上也是因為看到作者才開始閱讀此書,一讀之下,愛不釋手。就年代而言,能發表出如此精確、幽默風趣、簡單易懂的言論,卻同時立論精闢且一針見血,艾西莫夫的確是相當了不起。
另一方面,這本書也針對相當多的科學價值問題提出看法,相較於某些單純科學知識的書籍,本書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對此作業),這就是我選擇它的第二個理由。
(2)經典內容:
以下選出艾西莫夫在《你要不要被複製?》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精采片段,並針對前後文關係稍作說明。(文後的括號中是所屬篇名及段落頁數。)
一、演化論的謬誤與創世論的關係
這一段是我最早被艾西莫夫震撼的地方。
短短的一小段,就可以看出艾西莫夫科普書的魅力──清楚恰當、簡單易懂的譬喻手法。在這裡他論述到兩點。第一,演化論細節的錯誤或不確定性,對理論整體並無影響;其次,就算演化論是錯的,也與創世論的對錯毫無關係。
『
就算演化論本身與相關觀點都可能並不完美,也不能因此而證實創世論。
假定某群人根據他們的感覺,認為帝國大廈是一棟摩天大樓,另一群人則堅持,根據十八世紀對該地點的一項描述,那應是鱈角(Cape Cod),一幢藍白相間的小木屋。就算堅信那是一棟摩天大樓的熱心人士並不確定帝國大廈是否有觀景台,也不能就此證明位於該地點的建築是藍白相間的鱈角小木屋。
(《黑暗大軍》P.55)
』
二、雷根教條
這是全書中極幽默、有趣,卻同時具有辛辣諷刺話語的一段。礙於長度限制,只能擷取出其中一小段,事實上這整篇都相當有可看性。
艾西莫夫藉由抨擊雷根總統指出的「我們不能信任蘇聯政府,因為蘇聯不信仰上帝,也不相信死後的生命,因此他們沒有理由做出體面的舉止,同時也會撒謊、欺騙並做出各種邪惡的舉止來達到目的。」來對一些宗教激進份子提出質疑。這一小段中也特別提出死後生命與道德行為並無關係。
『
我自己並不認為我們其中任何人──無論是我或你,或甚至雷根總統──在下一次缺幾塊錢花用的時候,會去擊倒一位老婦人來搶奪她的皮包,即使我們確定自己將會高唱聖詩升天,或即使我們相當確信自己不會墜入油炸人肉的地獄,我們也不會這樣做。不過,根據雷根教條,如果我們不信仰上帝與死後生命,那麼就不會有任何力量來約束我們,因此我猜我們都會那樣做吧。
(《雷根教條》P.70)
』
三、複製人的危險性?
複製人到底該不該做我想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討論,畢竟牽扯到的層面相當廣泛,然而很多人在討論的時候,卻完全不清楚複製的程序,甚至有人以為只要在實驗室花上幾個鐘頭,就可以有數千人的複製人大軍出現,比泡麵還快。在這之前,艾西莫夫提出了重要的一點,至少要先了解「是不是真的這麼危險?」才來討論「該不該這麼做?」
『
有些人認為無性繁殖具有危險性,因為侵略成性的政府便可以藉此製造出成群智力不足,容易駕馭的勞工與士兵。這是一種無謂的恐懼。就算沒有無性繁殖,也沒有任何政府會在徵集勞工或士兵上碰到困難,同時,採用正常方式來進行徵募,也遠比透過無性繁殖來的便宜。
請記得,製造出無性繁殖系不只是相當困難,要製造出一個無性繁殖系所花的時間,也與普通人類的成長期一樣常。無性繁殖系必須從一顆卵開始,再某位婦女的體內經過九個月的孕育期,還需要正常十八年時間,才能長大成人進行投票或戰鬥。
(《你要不要被複製?》P.344)
』
(3)問題與思考:
一、面對科學理論與宗教的衝突,我們該如何自處?
長久以來,宗教和科學的紛爭似乎從未停止過,對與錯、真理與騙局之間,乍看之下,似乎嚴謹、講求證據的科學理所當然會獲勝,但事實卻不然。從哥白尼開始,到2004年底美國賓州爆發的「多佛(Dover)校區教材爭議」A1,這個問題從未被解決過。
最著名的一場爭鬥,大概就要說由1925年的「猴子大審」開啟戰端的演化論與基督教保守派大對決了2。對科學家而言,演化論永遠是演化論,因為它是一個科學理論,一個科學理論可以有錯,可以被修改、補充,「科學家也準備好隨時在有足夠證據時推翻它」;基督教保守派方面則從最初最單純的聖經,到創造論(或叫神創論、創世論),乃至於現在最新的「智慧設計論」(Intelligent Design)B,出發點都從一個反演化論、聖經是絕對正確的角度,也偏離了科學該有的精神。
有人說:「科學和宗教的領域各自不同,因此科學不應該企圖去踰越有關靈魂、生命起源之類的話題。」我並不同意這一個論點,或許在精神慰藉、安定人心、道德力量方面,並沒有錯,可是在知識方面,長久以來的情況是「科學未能解釋的事物,由宗教來『暫為』填塞」。過去的人無法理解太陽和月亮如何運轉(或者有錯誤解讀),現在地球繞著太陽轉這件事已眾所皆知,這是科學的發展。有人說:「靈魂等超自然現象是科學所不能解的。」但科學的目的就是企圖解釋現階段無法解釋的東西,再者,何為超自然?
靈魂、禱告、神蹟等常歸類於此的超自然,我認為並不是一個恰當的說法,如果說這些是真實確切的,那為何視之為「不自然」?稱為「超現今科學」是否更為理想?況且在今日,過去在人死後秤出的「靈魂重量」,已被證實為是括約肌放鬆後排出氣體、體液的重量。當然這結果並不能否定靈魂的存在,但我們也沒有得到一個可信的證據來證實它的存在,就算存在,更未必是以任何一個宗教所敘述的方式存有著。以批判的角度來思考,靈魂存在於何處?如果是大腦,那腦死之人是否存有靈魂?器官移植之後的「人」呢?為什麼要有靈魂人才能生存?我們必須經過這樣廣泛、謹慎的思考,才能證實它3;禱告也是如此,時下沸騰的「安慰劑效應」或許能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有一些研究則提出「沒有禱告這個處方」這個全然不同的說法。4
如何面對經典又是另一個難以克服的部份。很多宗教常秉持著「經典永遠是對的」這種概念,然而其中卻充滿矛盾和排他性。如果永遠都是對的,那同一個宗教從古至今又怎會發生那麼多轉變?又憑什麼說現在的解讀才是正確的?佛陀曾要求信徒不要盡信他的言論或是佛經,達賴喇嘛也在2005年參加的「神經科學學會集會」表示:「試著用開放的心胸尋找真相。」、「科學研究和佛教思想都一樣,不加以探究,我們便看不到真相。」他更以「在科學證據和佛經之間,他偏好相信科學」的宏觀視野贏得了滿堂的喝彩。5經典之所以能留傳下來,必然有其意義所在,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不能只是把它拿來膜拜或盲目地盡信它,就好比深深影響中國人道德觀的《莊子》,人們透過閱讀理解來學會它要教導我們的東西,而不是把書拿來祭拜甚至相信北海真的有一隻叫鯤的魚、河伯曾和北海對話。
宗教的意義何在?這是該先了解的問題。宗教有它存在的意義,對我們自己、對社會、對人類,但宗教不是拿來矇在眼睛上的面紗,好讓一切呈現虛假的矇矓美;信仰對人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當然,它的影響也大多是好的,但另一方面而言,它也具有摧毀性6。最簡單的例子,看看現任教宗說了什麼?或看從古至今的諸多「聖戰」。
我們不需要害怕科學。所有宗教傳達的概念都是「愛」,而這是科學無法抹滅的事實,就好比朗誦經文、禱告時所能得到的舒暢,這是確實存在的;前幾年「老鷹重生」的故事感動了無數多人,雖然最後證實這故事是無稽之談,但那又如何?有人受到感動而成功的事實不會因此而消失。7
究竟該如何面對兩者的糾葛,我想就用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開場白來總結,不論什麼信仰,所該抱持著的,就是愛和一顆清明的心罷了!
N’écoutez pas ce qu’on vous raconte/L’amour, y’a que ça qui compte
無論人們怎麼說/愛是唯一
-----註解-----------------------------------------------------------
A. 2004年10月28日,美國賓州多佛校區對其科學課程提出「學生必須知道達爾文的理論的缺陷/問題以及其他演化的理論,包括,但不只限於,智慧設計。註:生命起源將不被講授。」等聲明,於同年12月18日遭十一名家長控告違憲。
B. 智慧設計論者的主要論點為:「生命或生命的某些層面因為過於複雜,以至於不可能自然發生,因此定是一位智慧設計者的產物。」
註AB之詳細內容,可參閱科學人雜誌2005/3月《標籤大戰》及2006/3月《科學的傳授》。
閱讀部份:
《你要不要被複製?》/以撒˙艾西莫夫著/蔡承志譯/貓頭鷹出版
──《卷一 宗教激進份子》 P.49~P.82
參考資料:
1.多佛校區教材爭議
http://www.wretch.cc/blog/mocear&article_id=2915031
2.《達爾文與基本教義派》/瑪莉˙戴維斯著/王道還譯/果實出版
P.59~P.92
3.《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得著/蕭寶森譯/智庫文化出版
──《超自然》 P.651~P.658
科學人雜誌 第55期/高涌泉撰文/遠流出版
──《如何研究特異功能?》 P.21
《這個不科學的年代!》/費曼著/吳程遠譯
──《不確定的年代》 P.69~P.144
4.科學人雜誌 第53期/索拉斯撰文/黃鈺敏譯/遠流出版
──《沒有「禱告」這個處方》 P.21
5. 科學人雜誌 第49期/利德撰文/姚若潔譯/遠流出版
──《達賴喇嘛與神經科學家的對話》 P.16
6.《知識大融通》/威爾森著/梁錦鋆譯/天下遠見出版
P.345~P.351
7.鐵之狂傲遊戲網→生物版→《老鷹的故事,真實性如何?》
http://www.gamez.com.tw/thread-321305-1-4.html
其他參考書目:
◎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卡爾˙齊默著/唐嘉慧譯/時報出版
第十三章 《那上帝呢?》 P.319~P.351
◎盲眼鐘錶匠/道金斯著/王道還譯/天下文化出版
◎當科學遇到宗教/伊安˙巴伯著/章明儀譯/商周出版
第四章 《演化和永續創造》 P.129~P.170
。。。。。。。。。。。。。。。。。。。。。。。。
二、基因科技涉及什麼道德、科技倫理問題?
現今生物科技中最火紅的,莫過於分子生物學所引導出來的基因改造工程。其最具爭議的部份,來自對生命的掌控的恐懼與排斥,不論這種心理是出於宗教或人道的立場。跟任何科技一樣,基因工程必然有它的優缺點存在,而我們必須先了解其中正確的觀念,乃至於問題的合理性。
基因工程目前比較普及的應用是在人類以外的方面,最明顯的例子:基因改良食物。市面上可以看到許多豆類、玉米產品都強調「非基因改造」,然而選擇這種食品真的比較好?好的理由,通常一般人會先說:「比較自然。」但事實上,這種「不自然」的行為,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已經開始了。比方說,利用自然原始小麥和一種名為山羊草的植物雜交,以及一連串的培植、雜交過程,才出現了我們現在所知的麵包小麥。有人擔心在作物的細胞內多添加一段DNA,會對人體產生毒性,但事實上,DNA的成分在進到人體的胃時,就會被消化分解。我們吃下去的基因是什麼並不會影響人體,否則我們吃了數千年的豬肉,怎麼沒長出一條豬尾巴?當然,如果基因改造作物流到大自然中,可能會對整個生物圈造成一些影響,就如同我們在果田裡使用農藥一般,都必須小心謹慎。可是無論如何,不能以「有可能發生」某一種不良後果,就否定它的價值。基因改造食品除了在以低量的資源養活大量人口之外,對環境也有莫大的幫助,譬如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減少牛隻數目(有助於全球暖化的改善,一頭牛平均每天製造600公升的甲烷,而甲烷留存熱的有效性更遠高於二氧化碳)。1
基因科技在人類方面的發展,頭一件大事就是引起巨大波瀾、現今已慢慢被接受的優生學(Eugenics)。希特勒在優生學方面所做的「實踐」讓人不敢恭維C,更因此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以為這是一種標籤,標記人們的「值得存活」與「不值得」。2事實上,之所以會造成這些悲劇,是因為他們的觀念完全是錯的,甚至近乎荒謬,他們還有人認為喜愛音樂與馬、生性幽默、脾氣溫和這些與遺傳息息相關,但這都是無稽之談,好比報紙常報導的「未曾謀面的雙胞胎給寵物取了一樣的名字」。3優生保健的意義在於,從家族遺傳病史以及相關檢測,我們得以在嬰兒出生前得知他是否有先天性的疾病,甚至是只能存活數月的絕症。到底要不要把這樣的小孩生出來,那關乎個人的衡量及道德問題,但不可否認父母有知道的權利,然後才做選擇。而許多人常煩惱的「天才」與「庸人」的問題,也不盡然出在基因的問題,認知科學的發展告訴我們,專家不一定要是天才,訓練更為重要。4因此,透過遺傳學或優生學,我們固然可以得知無法改變的疾病,卻也要了解在個性、才能方面,後天的因素扮要的重要角色!
談到道德與挑戰上帝等議題就一定要提複製人,這個已經過無數次辯論(甚至許多國高中學生都辯論過)的題目。複製人問題牽涉到的層面相當廣泛,會變得如此複雜的原因卻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生物知識的缺乏,好比我在(2)-三舉出的例子。複製人的成長過程與一般人無異,差異只在於受精卵著床前的過程而已,好比試管嬰兒,因此,以這樣方式出生的複製人,自然應享有同普通嬰兒、試管嬰兒的人權,不論是體細胞供體、卵細胞供體或代理孕母,都無權剝奪之,更別提「殺死複製人以取得其器官」這種誇張的電影情節了,再者,製作一個成熟複製人需花上十幾年,從得病之後,真的有那個時間等待?!至於無性生殖的不自然性,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人類也有自然的無性生殖,同卵雙胞胎就彼此互為無性生殖體;比照此概念,將一個人的受精卵切割一部分下來(人工雙胞胎),卻不讓他們同時發育,而將一個冷凍保存,在實質意義上,已形同複製人了。複製人真正的道德問題在於技術的不純熟,極高的失敗率以及末端粒子D導致的早衰若未解決而貿然實行,便是極不人道的行為了。總而言之,「複製人類並不是絕對的不道德,並不可斷言永遠也不應該做,但在複製動物仍處於草創階段, 複製人類顯然不是時候。」5
另一個與複製人類似,卻較無人道問題的是幹細胞。幹細胞似乎能讓我們個體達到接近不朽的境界,至少是一個遠景,而且不會有太多倫理道德上的爭議,乍看之下也無副作用。然而,假定這些都能成真,我們就該捫心自問:「自然界真的需要這樣一個『不朽』的完美生物體嗎?這對整個生物圈會造成多大的衝擊?」6值得我們省思。
-----註解-----------------------------------------------------------
C. 希特勒(納粹)曾先後執行讓「不值得存活」的人絕育及安樂死的兩種政策,納粹優生運動發展到極致時,就造成了後來的「大屠殺」(Holocaust)
D. 末端粒子(telomere,簡稱端粒)是真核生物DNA尾端的序列,因為位在尾端而無法複製,因此每次細胞分裂都會減少一小段。據推測,端粒跟老化有關聯,這也是桃莉羊的壽命比一般正常羊隻要短的原因。
閱讀部份:
卷六 未來 《你要不要被複製?》 P.342~P.347
參考資料:
1.DNA 生命的秘密/詹姆斯˙華生著/陳雅雲譯/時報出版
第六章 麥片盒裡的風暴 P.120~P.149
2.同上
P.15~P.29
3.同上
P.350~P.367
4. 科學人雜誌 第55期/羅斯撰文/黃榮棋譯/遠流出版
──《邁向專家心智之路》 P.50~P.63
5. 鐵之狂傲遊戲網→生物版→《複製人的道德問題》
http://www.gamez.com.tw/thread-303909-1-3.html
6. 科學人雜誌 第53期/黃火練撰文/遠流出版
──《幹細胞,真是萬靈丹?》 P.101~P.102
其他參考書目:
◎海神效應/安˙帕爾森著/楊玉齡譯/張老師文化出版
第十二章 明天過後 P.274~P.288
◎惡魔的科學/輕部征夫著/宋昭儀譯/新雨出版
。。。。。。。。。。。。。。。。。。。。。。。。
三、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新的科學技術?
「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差的年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狄更斯如是說。科技之於人大概便是如此,我們得到了便利性、娛樂、優質的物質生活,甚至連精神上的享受都深受科技的幫助,譬如最早的造紙、印刷術,到今天的DVD、網際網路,都在文化傳播上有莫大的助益。另一方面,一切都更加快速,我們變得忙碌,時間的流逝似乎越來越快;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垃圾製造更快;溫室效應來得更快,物種消失速度一年快過一年……
現在人,特別是注重環保的人的矛盾在此,我們不可能回到史前時代的生活,整天就是呆坐在山嶺上另一個人抓背,但自然呢?科技發展是不是只會帶人類走向毀滅?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時代是不斷地再改變,科技也是如此,來看看一些科技的發展:可以被自然分解的玉米纖維塑膠袋;高效能低耗電的LED手電筒;減低資源消耗和農藥使用的基因改造食物。當有人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時,科技的發展往往能因應這些問題而提出對策。我們不能否認科技確實存有它的破壞性,因此在使用時我們必須衡量清楚其中利弊,做最好的選擇。但仔細考量是一回事,拒絕新科技又是另外一回事。
艾希莫夫談到的技術恐懼症影響著許多人,包括他自己也曾是,而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對於一個肯定有幫助,也沒有明顯壞處的新事物會如此抗拒?」一個解釋是對「改變」的恐懼,換而言之,是一種對「再學習」的排斥;另一種可能則是所謂的「自然主義的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E,很適合用來詮釋過度否定基因科技的人的心態。面對「人為」的新科技,我們常常會產生一種「大自然不會錯」(nature knows best)的想法,進而認為那是不好、有害的。當我們打開冷氣、服用藥物的時候,我們可以避開自然主義的謬誤,那麼為什麼面對新科技產物,我們就常會陷於這樣的窠臼,而不能仔細客觀地衡量其對環境和人的影響?1
當然對於自然的崇尚並不完全是錯的,我也不是在否定環保及生態系的價值。事實上,生態系有著極高的重要性,空氣和水的淨化、廢物分解、營養循環、調節氣候……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的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們該做的事情在於崇尚自然的同時──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好與不好、該與不該,或許自然與人類的未來,就取決於人類的親生物性(biophilia)F了。2
-----註解-----------------------------------------------------------
E. 如果我們因為「一件事情是這樣」,就說「事情應該這樣」,若犯了這樣的謬誤,就是犯了所謂的「自然主義的謬誤」。我們不能將一件事情是否會在自然狀況下發生,當成判斷這件事情是對或錯的基礎。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能從「是不是」推到「該不該」。
F. Edward O. Wilson(威爾森,《知識大融通》作者)提出的假說,他認為,人類先天上有一種想接觸、需要其他生物的感受,包括我們對於各種生物感官間的關連,以及具有潔淨用水與茂密植被的原始景觀對我們的吸引力。
閱讀部份:
卷四 科學之我見 《技術恐懼症》 P.136~P.144
參考資料:
1.DNA 生命的秘密/詹姆斯˙華生著/陳雅雲譯/時報出版
結語 我們的基因與未來 P.369~P.378
2.生物學/Campbell、Reece合著/偉明圖書、台灣培生教育合作出版
第五十五章 保育生物學 P.1495~P.1518
其他參考書目:
◎文明的軌跡/肯尼斯˙克拉克編劇、主持/BBC出版
第十一集 崇拜自然
(4)推薦與評論:
這本書是眾多單篇論說文章所構成,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可以從中間任一篇開始閱讀,而沒有連慣性上的問題。也不愧為「科普讀物」,全無深奧的科學名詞,讀起來趣味橫生,不知不覺中獲益良多。在做作業之餘,我相信不論是理組還文組的同學,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一些啟發。
對於覺得提出三個問題有點困難的人,這本書就更加適合了。艾西莫夫談論的範疇相當廣泛,自科學本身,到與其他社會價值、文化的互動與關連都提出了自己精闢的看法,要從其中抓出三個點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艾西莫夫的生於1920、卒於1992年,就近代科學快速蓬勃地發展來看,似乎有點過時了,這也成了本書一個不可抗拒之缺點,有許多概念現今高中生有可以看出缺失的地方。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反而成為艾西莫夫令人佩服的地方,那就是價值觀念和一些思考批判,儘管科學知識方面不及今日,他仍能提出精彩、有力有理、且更能用於今日的見解。
總地來說,《你要不要被複製?》以及艾西莫夫其他科普開講系列的書籍,都相當值得一讀,不論是不是為了作業。艾西莫夫的思維強勢、深具說服力,觀點跟相同也好、不同也罷,閱讀的過程都是一種批判性思考的學習與訓練。
(5)心得:
開始做這份作業後一陣子,陸續有同學拿書來問我符不符合作業標準,其中有些是科學與人文,有些則是單純的科學新知,但我想那應該都無妨,書的選擇的確重要,但更重要的在於探討這本書的角度(也就是問題的提出),如何把讀後的思考引導到正確、合乎作業要求的方向。
覺得自己還蠻能抓到一個做作業的方法和方向,因此做起來也能得心應手,完成一份不錯的作業。我願意多花一些時間來提早完成或加強作業的深度,我覺得這過程也是另一種享受,當然更大的動力,是來自於自己或其他人的成就感。其實這是相對的,要有付出,才能得到收成的歡喜;因為有收穫,才願意努力。
做完這次的作業,收穫不只在於學到的東西,閱讀和思考的過程就已令人相當愉快,樂在其中。這次也的確很適合我們自然組的學生,題目並不困難,在科學知識的背景下,閱讀更不是難事,尤其當跟課堂上所學的部份有所關聯時,那種喜悅是難以形容的。
從高一到現在的作業,感覺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挑戰,要求自己要更好、更完美。參考書目疊起來像山一樣,還要跟哥哥拿借書證來用,讀完都是一件相當費力的事(所以我沒有每一本都從頭到尾讀完),而當我把自己的想法和一些參考資料做連結時,就覺得相當有成就感。其實能找到這麼多資料,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之前就有在留意相關的議題,所以對於該去哪裡找這類資料已經很有概念,許多參考書目也是曾經翻過的。
做完這份作業之後,我想我會再去看更多艾西莫夫的書,畢竟從他的論辯中我真的學到很多,或許有些部分他顯得過於死板和固執,相信廣泛的閱讀和聆聽能克服這個問題,才能讓自己的想法和心胸更臻合理,同時成熟開闊。
- Dec 03 Sun 2006 18:25
歷史作業:由《你要不要被複製?》探討科學與道德倫理、宗教的關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