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常拍照的人,聽到一個月一捲底片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但扣除這漫漫的五月,我過去燒底片的速度大約是一個月五捲,相較之下,是否就顯得很驚人?扣掉Mono的演出紀錄,這捲只剩下不到20張。一個月拍不完20張底片,對我而言是前所未有之事。
不常拍照的人,聽到一個月一捲底片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但扣除這漫漫的五月,我過去燒底片的速度大約是一個月五捲,相較之下,是否就顯得很驚人?扣掉Mono的演出紀錄,這捲只剩下不到20張。一個月拍不完20張底片,對我而言是前所未有之事。
今天在社辦進行人生第一次的底片沖掃。過程中有些緊張,因為擔心一個步驟失敗了,可能整捲就毀了,然而卻沒有太多想像中的悸動,譬如在暗袋中把底片捲上片軸、裝入沖片罐;Develop,顯影,加這個加那個,按照時間搖一搖。之前曾認為,攝影這一連串的過程,從構圖、拍攝到數位後製,創作者的心靈在當中流動,於是依然都屬於創作的領域,而我也一再將數位後製比擬為底片時代的暗房技術。然而今天的初次試驗,只重複了機械化的顯像行為,將影像自膠捲中轉移到電腦裡的過程,我找不到創作者介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