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_95040-02R.jpg

  這個「以人為本」的共通信念是Duncan的兩部作品吸引我的地方。我始終相信不論是領導或是其他任何的人與人互動關係,對互動對象的關切,是重要的根基。對於不合理、違逆道義的行為或體制,即便身處其中,我們依然能夠挺身反抗。



  有著大名鼎鼎的父親David Bowie,新銳導演Duncan Jones在2009推出的個人首部長片《MOON》,還未上映就受到了多方的期待。同今年上映的新作《啟動原始碼》,這兩部影片展露了Duncan對於科技的關切,以及所存有的溫暖信心。儘管其父David Bowie在搖滾樂史上的歷史地位難以超越,但Duncan的作品仍替科幻電影開展了新的溫情。


  《MOON》和《啟動原始碼》分別採用了複製人和平行宇宙兩個不算新的題材,過去已經有過太多的電影。而不論是前者太空移民科技,或是後者的虛擬世界,都提供了這兩部電影成為如《全面啟動》般史詩級科幻片的舞台,但Duncan並未如此選擇。Duncan選擇了更為狹小的場景、少量的人物,更細膩地琢磨劇中人物的互動關係。也正是因為這樣聚焦於人性互動,使他的作品能夠能夠脫離科學與道德間的永恆紛爭。

  將兩部作品並置,可以看到近乎吻合的枝幹,也讓Duncan想談的主題更易浮現。導演擅長的場景,譬如用冰冷的機械密閉空間來展現懸疑感、小螢幕視頻做為連結真假世界和真相的突破口……等等。人物的性格和處境也有很高的相似度。簡單而言,如果只談科幻電影中最常面對和處理的道德問題,Duncan要問的是操弄記憶和感知的道德問題。透過錯誤的資訊和隔離的空間,營造出逼真的謊言世界,在這世界中反覆重生的那名犧牲者,似乎都對這世界做出了某些貢獻,但這樣的行為是否是合乎道義的?但兩部電影中都沒有提供太多的辯證與兩難處境,不論是《MOON》中的企業主或《啟動原始碼》裡的計畫主持博士,利益取向都過於明顯,使得我們的批判輕而易舉。然而這種批判只停留在「動機」的層面,沒有深入到技術的道德層面。

  少去了這種對技術的道德批判,讓Duncan的兩部作品都成為更令科學家或科技擁護者所喜愛的影片。科技惡果的責任如同世間的其他罪惡一樣,由邪惡人心來承擔,科技本身依然能夠嶄露人性的溫暖。最令人訝異的非《MOON》當中的基地機器人Gerty莫屬,《啟動原始碼》裡不斷在過程中流露關切和掙扎的女軍官,同樣在最後掙脫了體制的束縛,追尋人道的反抗。
  這個「以人為本」的共通信念是Duncan的兩部作品吸引我的地方。在我最近難以忍受的軍訓領導統御課程裡,就是這樣不斷暗自詰問台上振振有詞的教官。我始終相信不論是領導或是其他任何的人與人互動關係,對互動對象的關切,是重要的根基。對於不合理、違逆道義的行為或體制,即便身處其中,我們依然能夠挺身反抗。關於這點,Gerty做了最好的示範;Duncan透過Gerty來傳達「一旦機器有了人的思考和性情,它也會做出善意、正義的選擇」這一概念,利用人們對於科技的信任感,更強力的揭示了人的溫暖本性(如果受制於程式的機器人都可以如此抉擇,那何況是人呢?)。


  網路上的一些負評讓我意識到,對於理論邏輯的闡述,電影或許不能讓所有看過的人都理解(儘管我認為導演已經盡可能輕描淡寫,讓你不懂科學也沒關係),但對於受過基礎大學科學教育訓練的我來說,覺得裡面的概念並不難懂。在科學以外的領域編配懸疑性是Duncan的強項,極為單純的劇情軸線能夠被延宕、拉長成近兩小時的影片很不簡單,看完之後回想一遍情節,根本不覺得有這麼漫長。兩部片比較有趣的差異是在氛圍和對白。相較於《MOON》的陰暗低迴,《啟動原始碼》顯得極為明亮,少去《MOON》的僵直對白,添增了不少好萊塢式的勵志情話,這兩者間的差異很難判斷是好是壞。

  《MOON》的確是2009年最令我眼睛一亮的科幻作品,提供了不一樣的科幻視野。而《啟動原始碼》儘管沒有脫出於上部作品的深意,但透過另一種方式重新闡述,讓看過《MOON》的觀眾能夠更深更細膩地體會Duncan對科技和人性所抱持的溫暖信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阿純 的頭像
    郭阿純

    文字裡,我的世界

    郭阿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